仿佛一夜之间,夜经济成为当下最时髦的热词之一。“夜色搭台,经济唱戏”,成为今年中国各大中城市的独特一景。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相继出台促进夜经济发展的相关举措,并且这种势头正逐渐由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辐射。
在江苏,看好夜经济、发展夜经济,就更是成为各地的普遍共识;规划夜经济、布局夜经济,正在成为增强城市魅力、刺激消费的崭新领域。“夜之金陵”“姑苏八点半”“龙城夜未央”……一个个夜经济品牌,背后是所在城市对于发展夜经济的热切期待。
“夜经济品牌化可展现各地夜经济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推动夜经济产品更广泛地被公众了解,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多位专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都重点谈到了夜经济品牌化的话题。在他们看来,结合地域特色、创出特色品牌,是促进夜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法宝”。
是“应急之需”,更是“长久之计”
夜幕降临后的夫子庙,街市流光溢彩、河畔人头攒动。这是许多人心目中的秦淮夜色、璀璨南京。可以说,夜色是风景,也是心情;是生活,也是商机。评价一个城市有没有活力,不仅要看白天,也要看夜晚。
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大型商场每天18时至22时的销售额占比超过全天的一半。可以说,夜间是消费的“黄金时段”,发展夜经济本身就是促进消费、拉动经济的重要一环。
“夜经济是城市和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丁宏认为,夜经济顺应民生,顺应经济发展、城市发展的规律。看一座城市的活力指数,一个参考指标就是看夜晚的灯光亮不亮。透过卫星云图,我们看到经济越是发达的区域,人口越是密集的区域,夜晚是越亮的。包括国际大都市纽约、伦敦、东京等,都向夜经济倾斜。
今年以来,各地不约而同重提夜经济,当然有着不同寻常的背景和诉求。专家们指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一季度各地都面临着经济下行、消费不振、就业困难等共性问题。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迫切需要各地创新思路,拿出务实可行的办法来。
南京大学长江产经研究院特约研究员、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徐天舒认为,今年各地纷纷提出要发展夜经济,既是应对疫情造成的就业压力的民生工程,又是激发内需、提振经济的有效途径。它和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夜经济相比,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质的提升。时至今日,发展夜经济不只是一个临时救急性质的民生措施,更应当作为促进内需的一种增长模式来加以长期发展。
当前夜经济的形态丰富,既有“高大上”的,又有“接地气”的。丁宏举例,大剧院、博物馆、24小时书店等“高大上”的产品,代表城市文化氛围,反映城市的文脉。而一些“接地气”的产品,则让城市更有“烟火气”。
“夜经济已由过去简单的‘夜市’发展为包含‘食、游、购、娱、体、展、演’等多元形式的夜间消费市场,人们的夜间生活有了全新的‘打开方式’。”南京财经大学卞志村教授认为,由夜经济所塑造的消费模式、生活方式,正成为新时代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生动注脚。
亦因此,谋划和振兴夜经济,既要立足当下,也要着眼长远,用心把夜经济做出特色、做成品牌,使之深入人心、长盛不衰。
应“各美其美”,不应“千城一面”
“东风夜放花千树”“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这是辛弃疾笔下宋朝人的夜生活,街市之繁华、热闹自不待言。千年以降,今天的人们对于夜生活的期待,又注入了许多新的内容:除了繁华、热闹,还要有时代感、独特性。
放眼全国,江苏夜经济一直强势领跑,亮点纷呈——
南京以秦淮文化为抓手,着力打造夫子庙、老门东、新街口、百家湖等夜经济聚集区,擦亮金陵“夜名片”;苏州围绕“姑苏八点半”夜经济品牌,政府机关开放停车位,派发锦鲤大礼包撬动夜消费,“全市域”兜底式无理由退货,打造系列夜消费活动;常州依托古运河两岸、青果巷、南大街等名景点,整合夜游、夜食、夜购、夜娱,着力培育“龙城夜未央”夜生活品牌;淮安培育发展一批品牌化、标志性夜间经济示范点;连云港打造一批“夜港城”地标、商圈和生活圈,海州区还建立了“夜生活首席执行官”制度……
当然,在发展夜经济的热潮中,各地的最大短板仍是品牌,最需要发力的也是品牌。
“当前,夜经济发展过程中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卞志村认为,许多城市发展夜经济仍然停留在传统餐饮、购物等单一经营业态上,未能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创新性、高品质的夜间消费内容和产品尚为缺乏,“千城一面”的现象较为突出。有的地方自然风光虽好,客流量也强劲,却缺乏休闲配套,人们“无处可坐”,“有产品的地方没人,有人的地方没产品”。
“千城一面”的突出表现,就是照搬照抄、简单重复。例如,近年来,不少城市都做了一些亮化工程,但不得不说,单纯的夜景,并不能算是夜经济,更不足以成为好的夜经济品牌。同样是搞亮化、营造“不夜城”,有的地方就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比如西安打造的“大唐不夜城”,就有典型的“大唐”气息;而有的地方耗费巨资做亮化,有的项目甚至还创造了全国和亚洲第一的纪录,但由于缺乏文化内涵和配套支撑,人气始终上不去。这充分说明,因地制宜的创造、创新始终是打响夜经济品牌的关键要素。
再比如,一些地区的夜经济主要以餐饮消费为主。不可否认,餐饮行业是夜经济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要塑造成为一个城市的品牌,还需添把柴、加把火。长沙、成都能做成的事情,换成其他地方未必可以。这是因为,夜经济表面看是“夜色+经济”,但地域文化特色往往是背后更重要的支撑性因素。
正如专家所说,系统梳理当地的文化渊源,深入挖掘当地的文化特色,将这些内容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多样表现形式呈现出来,这样的夜经济品牌便既有了特色,又有了温度。用费孝通先生的话讲,各地把夜经济做出特色和影响,才能称得上“各美其美”。
推动夜经济品牌化,各地应当基于各自的城市定位和资源禀赋。徐天舒说:“夜经济城市品牌化的提法,本身说明各个城市注意到了要注重发挥城市夜经济特色、发掘城市夜经济传统等差异化发展的思路。品牌化的意义在于提高夜经济发展的质量,走差异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对于人口基数大、消费能力强的大城市而言,应着力打造以观光、休闲、娱乐、社交为主的现代化夜经济品牌。对于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以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的城市而言,应当打造具有文化内涵、创新元素、艺术符号的夜经济品牌,并将互联网基因植入宣传推广工作中。“在提高品牌知名度的同时精准把握消费者的真实需求,让夜经济品牌良性成长。”卞志村说。
要“系统支撑”,不要“单兵突进”
长期在华从教的加拿大学者贝淡宁,在其著作《城市的精神》一书中强调,重新发现城市的精神是哲学和社会学的重大任务,一个城市具有能够和愿意承受全球化压力的独特精神十分重要。
从某种意义上说,夜经济也承载着城市的独特精神。规划和打造城市夜经济品牌,首先要立足于自身实际和特色,着力彰显城市的文化气息、精神特质。正因此,多位专家指出,发展夜经济,当然不能只瞄准外地游客,而是要首先满足本地居民的文化和消费需求。本地居民不仅是主力消费者,同时也是地域文化的承载者、表现者。脱离了本地居民来谈城市精神、文化特色,无异于缘木求鱼。以往一些地方在旧城改造中,将原住民成批迁走并引入外来商户,这种改造模式显然不利于彰显城市的文化基因和传承。
“夜经济一般的主要消费群体应当是当地市民。”徐天舒认为,发展夜经济“要‘见人、见物、见生活’,让夜经济活化为‘可亲近、可体验、可浸润’的生活方式。同时,一个城市的不同区域,应该努力营造夜经济的错位发展,避免居民的审美和消费疲劳。”
当然,打造并打响夜经济品牌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做好系统性支撑,不应该单兵突进。
丁宏建议,各地应该把夜经济的元素融入到整个城市的形象和品牌里面加以考量。打造城市的整体形象,包括产业、景观乃至政府形象等等,需要有系统思维,需要精心策划和维护。“比如,要注重研究年轻消费者的喜好和习惯,读懂年轻人。眼球经济、网红现象容易刺激年轻人消费。要有意识地培育与城市的文化相符合、跟城市的消费习惯相符合的一些网红点。比如大唐不夜城的‘不倒翁小姐姐’、苏州昆曲传习所上演的《牡丹亭》等等。”
南京大学长江产经研究院研究员陈柳认为,夜经济的品牌带有很强的区域性质,需要地方政府和广大商户共同构建,同时也需要共同维护。即使是少量商户不规范经营也会对整个品牌形成负面影响,因此这种夜经济的区域品牌应该强调成员的自律,要重视行业协会的作用。而对政府管理部门来说,主要是营造环境。比如,夜经济商业集聚区的打造,这样的载体需要由政府规划和设置。比如,把握好夜经济与环境影响之间的平衡点。处理好发展与规范的关系,划分地段、规范经营。
“要用系统性思维打造夜经济品牌,引导餐饮、文化、旅游、娱乐、购物、住宿产业协同发展,因此政府部门做好规划就很重要。”徐天舒建议,除此之外,配套措施要跟上,如交通、停车、支付、治安、环保等。地方政府实施措施中对此大都有所提及,但还需要强化多部门的工作协同,这样才能让城市“烟火气”更足、“人情味”更浓。
本报记者 左中甫 杨 丽
北京:设立夜京城“掌灯人”
“夜京城”是北京繁荣夜间经济的整体城市品牌,力促打造一批“夜京城”地标、升级一批“夜京城”商圈、培育一批“夜京城”生活圈。为了保障夜经济发展,北京设立三级“掌灯人”,由市、区、街(乡镇)三级政府部门主管领导以及商、协会负责人“掌灯”,统筹推进夜间经济发展,负责了解区域内的夜间经济运营情况、居民需求,并根据存在的夜间消费需求提出区域内夜间经济的发展意见,建立“夜京城”地标和商圈动态评估机制。
西安:不夜城主打“唐文化”
以盛唐文化为背景,以唐风元素为主线,大唐不夜城致力于打造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旅游、商务为一体的一站式消费天堂。拥抱现代科学技术——大唐不夜城的街区设置有374组智能化集成杆,400多组摄像头,而且全街免费提供WiFi。管理部门熟练借助大数据对街区运营进行全面感知、态势预测、事件预警和决策支持。全力打造超级网红——大唐不夜城通过打造超级网红迅速抓住了年轻人的眼球。
伦敦:夜间经济成“第五产业”
伦敦的夜间经济已成为英国的第五大产业,其成熟的运营模式和巨大的商业潜能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夜生活,也为英国创造了复兴城市、增长经济的多元化新引擎。伦敦的夜间经济建立在漫长的文化传承上,主要由酒吧、饭店、音乐厅、剧院等组成。伦敦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不胜枚举,近年来也逐渐向公众开放夜间展览。伦敦市政府还实施地铁通宵运营计划,为夜间经济消费者和从业者提供安全便捷的出行保障,该计划每年能为伦敦经济带来7700万英镑收益。